近年來,攝影賽事中不同風格的融合越發突出,例如在2016年,索尼世界攝影大獎就將專業組的14個類別分別歸屬在藝術類和紀實類兩大類別下(藝術類:建筑、概念、風景、肖像、舞臺、靜態生物、街拍;紀實類:競賽、時事、紀實、生活、自然與動物、人文、運動),某種程度上也人為地劃分了不同主題的風格。
如果說給時裝秀攝影分個類,你會把它歸于哪類?以前沒有想過這個問題,但最近看到攝影分類的話題于是拿出來分享,因為過去會認為把當下的活動紀實下來就是屬于紀實類吧,但今天我會把時裝秀更多歸類為藝術類(雖然也有服裝大賽),尤其是在4月19日看了2019東華大學“演飾”服裝表演專業畢業設計作品展演,對藝術類攝影有了更大的認識。
拍秀拍多了,你就會慢慢知道看秀的一些門道,比如發布會主題,比如系列風格,比如怎么將主題和面料和風格融入起來等,但褪去服裝演繹,我們回歸到模特本人,她們在T臺上除了是衣架子,還能怎么演繹出自己的角色?這就是2015屆服裝表演系畢業生想表達的主題。
當攝影不再是拍服裝為重點,而是拍表演為重點時,會發生什么樣的變化呢?我照著我的理解來看,因為畢竟看表演能力有限,僅分享一些拙見:
第一個團隊其實是很能表現主題的,主題是Unfinishedstudio,放在工作室里的衣架模型在晚上發生了神奇的一幕,他們變成人型,就像人工智能一樣,一個個“蘇醒”成為活體模特,走了一場秀,然后以重新變回模型為結束。
第二個團隊主題是云想霓裳,結合了民族傳統服裝和潮流歌曲。
第三個團隊主題是NO.1519,有點暗黑系風格。
第四個團隊主題是反方向的鐘,宴會禮服秀轉變為牛仔風,表演過程中模特還和臺下的其中一位老師進行舞蹈互動,氣氛由優雅變得很嗨。
第五個團隊是我印象比較深刻的,戴著紅帽子的模特是個小魔法師,她有一根小魔杖,模特都是不聽指揮的小魔杖變出來的。于是現場就發生一幕幕意外但又合情理的演繹。
五個團隊都各有特色,展演結束后也評選出了最佳策劃組織團體獎、最佳造型設計團體獎、最佳T臺表演個人獎等獎項,進行一一頒獎。
就像獲得最佳造型設計團體獎里的李韻涵的畢業感言說的一樣,這場秀是他們對自己專業最好的演繹,想證明模特不僅是衣架子,也是可以在T臺上演繹靈魂的人。而獲得最佳T臺表演個人獎的曾其聞則表達對自己母校的感恩:我們馬上就要畢業,第一次走進校園,在我的記憶中仿佛就在昨天一樣,因為東華,我們從五湖四海會聚在這里,從陌生的新同學到同窗四年即將走出校園,我相信大家的內心都百感交集,大家的回憶中已經存在很多關于東華的回憶,有老師辛勤指導的身影,有同學嬉笑難忘的友誼,有校園太多難忘的片段。。。
也在此希望同學們珍惜同窗友誼師生情,演出已經結束,人生的舞臺還需要你們盡情拋灑青春與熱情,加油吧!